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法律依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一节 2035年远景目标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法律分析: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内容包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环境;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内容。
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法律分析: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该规划的实施时间为2021年至2025年。十四五时期,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将顺势而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法律分析: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教育强国规划纲要内容如下: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总体要求。“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关键期,实施规划教育。要体现国家战略要求全面实施和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导思想强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
主要内容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以及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等10个方面。
基于学习型社会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学习型社会是国民一生中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自主灵活地选择学习机会,满足学习的需要,学习结果能够得到承认的社会。这是一个以终身教育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人人都能终身学习的社会。